查看原文
其他

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

2016-10-12 饶毅、邵峰 知识分子

韩春雨。来源:河北日报资料片


编者按:

      自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论文发表引起关注、5月底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争议,不仅科学界议论纷纷,在社会层面也引发了相关讨论,也有不少读者就此事向《知识分子》留言询问。因谨慎起见,《知识分子》未在确定结果出现前再发表相关文章,但始终在关注事件进展。今天,我们刊发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及信件内容。

      为何公开这封信?在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后,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问题已演变为重大学术争议,是中国科研界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中国学术生态。饶毅、邵峰在多次与校方沟通收效甚微的情况下,选择公开信件,以推动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这一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确保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


撰文 |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邵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


  


2016年9月7日,饶毅和邵峰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没有得到回应。


9月13日,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该同学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收到饶毅、邵峰的电子邮件。


9月14日,饶毅以手机短信询问校长,“孙老师:据说您没有收到我和邵峰9月7号的电子邮件,能否给我们准确的地址,以便我们再寄?”没有回应。


9月15日饶毅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大意:饶毅、邵峰将用挂号信重新寄9月7号电子邮件的信。没有回应。


9月21日,饶毅、邵峰在相对于电子邮件版本稍有文字修改的纸质信上签字。9月23日该信挂号寄河北科技大学校长,9月25日河北科技大学收发室代收。


10月10日,国庆后第一个星期一下午3:30,饶毅、邵峰收到9月28日河北科技大学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饶毅、邵峰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


河北科技大学

校长孙鹤旭

 

尊敬的孙校长,


我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贵校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行列。我们为中国科学的进步高兴,尤其对目前条件不如我们自己所在单位的科研人员,能取得该成果,更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的高兴与您以及其他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一样,依据于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论文有任何明显问题,根据我们自己的学术背景,我们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


后来,陆续有人对韩的该项工作提出质疑,现在看来国际和国内很多实验室都未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虽然也还有极少数人称好像还不能完全说不能重复),给韩本人、河北科大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在经网络传播和发酵后,已演变为中国科研界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可能影响中国学术生态。


因此,在进一步实验验证其正确与否之前,各方(包括河北科大)宜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给予过高或不必要的支持。河北科大如果真的在近日开学典礼横幅那样热捧韩春雨、继续争取2亿以上经费,恐怕欠合适,建议考虑暂缓,待验证结束后确定。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大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帮助河北科大,也帮助韩春雨个人和实验室,也许还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其他单位建立起对重大学术争议的合理解决方法。

 

饶毅   邵峰

2016年9月21日


河北科技大学给饶毅、邵峰回信的照片



  


附《科技日报》就此事刊发的报道(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

——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


本报记者 操秀英  李 艳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和邵峰公开了这封信。


事实上,他们早在9月初就尝试与孙鹤旭校长沟通。饶毅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他们于9月7日给孙鹤旭发邮件。邮件写道,他们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后来,国内外陆续有很多学者宣告无法成功使用韩春雨的这项新技术,对韩春雨的这项工作提出质疑,给韩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生物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影响,且这些质疑一直未得到来自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正面和有说服力的回应。他们在信中建议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学谨慎对待韩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严肃性,请允许我们建议河北科技大学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由校内和校外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助建议委员会成员),认真仔细核实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韩春雨及其团队在委员会成员知晓或在场情况下,重复实验结果,以尽快得出严谨的结论,澄清事实。”他们在这封信中写道。


这封邮件没有得到回应。饶毅回忆,9月13日,他们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有收到邮件。9月14日,他短信询问孙鹤旭准确地址以便邮寄信件,同样没有回应。9月15日,饶毅的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告知饶毅、邵峰计划用挂号信寄此前那份电子邮件的信。9月23日,由他们两位签名的挂号信寄给孙校长,并显示两天后由学校收发室代收。10月10日下午,饶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学9月28日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挂号信里写道,学校将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同时希望继续支持河北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正如信里所说,按照学术惯例,当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刚出来时,我们默认它是真实可靠的,至少不应该公开怀疑,但对该研究成果的最终认同和褒奖,则需要经过同行的验证并取决于相关研究者如何评价该成果对自己工作和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邵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邵峰表示,他的实验室并未尝试使用韩春雨发表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因为对我自己的研究工作,我觉得CRISPR/Cas9已经不错了,没有非要使用该新技术的理由,尤其是当它还没有被证实有效的时候,我们选择等待更多人来验证。”


邵峰说,当互联网最初出现一些零星的质疑时,他倾向于认为韩春雨也许隐瞒了某些技术细节。“但随后出现大面积质疑时,我们认为学校和韩春雨本人应该出来面对,因为在学术期刊上公开报道一个新的技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别人用,作为一名学者,作者也有义务使其他研究者能够使用该新技术,否则即使发表了文章,但对科学却是没有贡献的。”


邵峰认为,现在重要的不是给韩春雨本人下个结论,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规程序,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来处理。  


饶毅认为,河北科技大学的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认真讨论,而不是推脱”。


如果学校不回应,学术共同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这件事?“我们只能先看看这封信公开后的效果,学校也可以继续不回应,但我们认为应该尽这个义务,因为好的学术生态需要科学共同体的每一员一起去维护,我们也在建议,未能重复和有效使用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者发表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报道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更为正规化的方式进行学术探讨和质疑。”邵峰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纠错 | 崛起 | 饶毅谈教育 | 陪跑 | 女性 | 井喷

屠呦呦 | 王晓东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大隅良典 | 科学队长 | 冬虫夏草 | 艾滋 | 疫苗

吃货 | 卢煜明 | 王小凡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科技日报》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